对临界超载地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严格管控用水总量,加大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另外,秋冬季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时段,尤其是受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地区。对此,专家建议,要继续提升技术水平,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市场需求出发提供仪器设施和服务。
遵循市场动向,不少专家认为,环境监测市场一些细分领域会迎来阶段性爆发机遇。同时,政策的倾斜,资本的涌入,环保督查的清扫,国家监测数据平台的建立以及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都将保障环境监测行业景气度的提升。针对PM2.5、PM10以及粉尘颗粒物等项目的监测都将成为重点,提标改造也好,环保整改也好,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和相关服务都将因备战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良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将有望成为环境监测产业腾飞的契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已经完成了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也都避无可避。
也正因如此,环保部门愈发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希望立足更加细致、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数据,攻坚克难。具体到环保行业相关企业来说,先河环保、聚光科技、天瑞仪器、雪迪龙以及盈峰环境等公司都将率先获益强化臭氧污染监控治理措施PM2.5和臭氧是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两大污染因子,环保部门早已意识到臭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所以在2012年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时,就已经将臭氧纳入监测范围,并作为评估空气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离地表20公里至30公里的高空,臭氧是好东西,是阻止太阳紫外线辐射危害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随着夏季全国多地臭氧浓度超标、臭氧污染的强势来袭,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臭氧的污染水平处于可控状态,没有严重污染,更没有出现爆表。如何防范臭氧污染?臭氧本身有着两张面孔。按日评价,338个城市臭氧的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天次比例分别为4.7%、0.4%、0.024%,没有严重污染,更没有出现爆表。
此外,鉴于臭氧具有两面性,专家表示,每个人不仅可以被动应对臭氧污染,进行健康防护,还可以主动参加到防治工作中来。臭氧形成不仅与工业、家装和服装等行业排放有关,日常生活中的装饰、粉刷、出行等活动都可能排放VOCs。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表示,从2016年全年的监测数据来看,有臭氧监测数据的338个城市中,有59个城市臭氧超标。我国臭氧污染现状臭氧污染作为一种光化学污染,从总体上看,今年臭氧浓度总体上升仍属于正常年际波动。对于臭氧轻度超标不必惊慌,注意日常防护即可。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来看,虽然臭氧的贡献量在逐年上升,但PM2.5和PM10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仍然大于臭氧。
从保护人体健康角度看,臭氧污染比较容易防范,不在室外长时间暴露,就可大幅减少臭氧对健康的危害。随着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媒体的广泛报道,公众对臭氧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因此,管控臭氧要与PM2.5协同治理,目前国家已明确臭氧污染的治理时间表。下一步,环保部在继续将PM2.5作为大气污染治理首要任务的同时,将以加强NOx和VOCs排放控制为重点,扎实推进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控制臭氧污染,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协同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结合各地污染状况、产业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控制策略。近地面的臭氧通常是一种有害气体,影响空气质量,甚至会成为健康杀手。
臭氧污染仍处可控状态 亟需与PM2.5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的治理一直是国家的重点项目之一,继PM2.5之后,臭氧屡屡成为夏季空气首要污染物。2013年以来,我国三大重点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臭氧浓度有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
继PM2.5之后,臭氧又闯入公众视线。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也出现臭氧浓度超标的情况。充分考虑到臭氧污染可能导致空气质量超标的情况,我国已将臭氧污染防治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议事日程。受经济回暖、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不少地区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上升,预计全年的全国平均浓度、超标城市数量、超标天数比例将有所上升,但超标天次仍然以轻度污染为主。且较低浓度的臭氧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已经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两种物质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火力发电厂、油品挥发等
尽管相关法规实施多年,但是仍有一半以上电子废弃物未能得到合规处理。总的来说,电子垃圾回收和再利用已经在向好的方向迈进。
当然,我国在电子废弃物处理问题上也并非完全没有进展。所以差不多7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政府主导设立手机回收站,统一进行处理。
而那些流入市场的废弃电子产品,也会越来越多地得到妥善处理。具体的办法就是,构建起电子废弃物收集点电子废弃物收集站电子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完整运输处理体系。
就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中,96%以上的受访者家中有废弃电子产品,但是接近8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禁止洋垃圾入境,联合开展电子废物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借鉴世界通用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一项项措施都旨在引导电子废弃物最终流向,强化监督和问责。杨艳认为,要建立电子废弃物处理中心,尽快将垃圾分类管理中长期规划落到实处。受访者大多数表示,也很担心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或者泄露个人信息。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颖君给出的建议是,对积极参与电子废弃物交投者给予奖励或信用积分。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废弃的产品往哪儿放成为了难题。
针对这一点,未来电子垃圾回收处置应走向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作用,简化行政体系,理顺职能,逐步建立以延伸生产者责任为主体的管理制度。所以,CWIT项目认为,应当促成税务、司法、警察和海关等部门的合作,打击电子废弃物处理违规行为。
另外,提高社会意识,鼓励全民参与也是宣传和教育的初衷。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兆华及其研究团队也发表观点称,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随着顶层设计查缺补漏的收尾,回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意识的提高以及选择的增多,电子废弃物被丢弃或者睡大觉的现象将越来越少。电子垃圾何时不再游离?回收利用短板待补齐最新消息显示,由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CWIT针对电子废弃物的后续处理过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已知的处理方式中,二手市场几乎包揽了近半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以旧换新和个体回收各占3成左右。实际上,我国对于电子废弃物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有资质的企业尚属少数,还有很多电子废弃物游离在个体回收者手中。
李颖君代表认为,对于电子废弃物回收的宣传应该更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合理的奖惩政策有利于不断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纵观业界主流观点,大多数专家都表示,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链的脱轨环节,正视问题的症结所在。
电子垃圾收集渠道仍需拓宽,转运机制要更加高效,处置方式进一步提升再利用率,而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是对制度和标准的考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置,进入回收渠道的一部分得不到合理利用。
这个观点倒是与云南省人大代表杨艳不谋而合,杨艳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就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建议,建立集中处理中心,设置奖惩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加速构建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网络。